水產養殖尾水概述
水產養殖尾水是指在水產養殖過程中或養殖結束后,由養殖體系(包括養殖池塘、育苗池、工廠化車間等)向自然水域排出的不再使用的養殖水。尾水處理對于保護水環境、防止水體富營養化、保證水質健康以及增加經濟收入等方面具有重要意義。
水產養殖尾水的危害
養殖水體中的總有效氮含量隨著養殖數量的增加而增加,在池塘養殖中投喂的飼料,有未被魚類食用的占5-10%,而在被魚類食用的飼料中又有25-30%以糞便的形勢排出。氮的輸入方面,飼料占90-98%,氮的輸出方面,魚類占20-27%,沉積的氮占54-77%,磷的輸入中飼料占97-98%,而沉積的磷占輸出的72-89%,魚類的輸出僅占8-24%。即說明飼料中氮、磷含量除小部分供給養殖魚類生長外,大部分在池塘中沉積,造成浪費和污染。
超量投喂的人工飼料、施放的有機肥料和生物排泄物等使池塘中含有大量的有機物質。溶解的有機物質是細菌的營養物,為致病菌的繁殖生長提供條件,增加養殖生物患病的可能。過多的有機物質分解需要消耗大量的氧氣,使池塘易發生缺氧狀況水質易惡化,從而直接影響養殖生物的生長。
養殖尾水的處理方法
水產養殖尾水的處理方法包括物理處理和化學處理。
物理處理方法主要是利用各種孔徑大小不同的濾材,阻隔或吸附水中雜質,以保持水質潔凈。在工廠化規模養殖的尾水處理中,機械過濾和泡沫分離處理技術效果較為明顯。另外,養殖過程中控制廢水的產生,使用循環養殖模式進行養殖,也是尾水處理的一種方法。例如,在養殖基地里面按照二八比例,預留20%的池子用來沉淀廢水,夏季可以讓這部分廢水自然蒸發,留下淤泥用來施肥。
化學處理方法則是利用臭氧等化學物質對水產養殖尾水進行凈化。臭氧可以有效地氧化水產養殖尾水中積累的氨氮、亞硝酸鹽,降低有機碳含量、化學需氧量濃度,去除尾水中多種還原性污染物,起到凈化水質,優化水產養殖環境的作用。另外,水產養殖中使用次氯酸鈣、生石灰等化學藥劑作為水質改良劑,對尾水處理后,可提高水產養殖尾水排放的質量。但長期連續使用容易使菌株產生耐藥性,對水產養殖環境造成二次污染。